孔子雕塑廠家-孔子聽了那么多道理,為什么還是過不好一生呢?
很多人認為孔子這一生并沒過好,上到廟堂沒有呼風喚雨,下至自身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”一個也沒有達到。擁弟子三千,生逢亂世,不造反,不去改朝換代。一生周游列國,過得凄慘落魄至極,推行的仁政到死也沒有成功。這是我們當代人對孔子的誤解,也是我們成為不了“至圣”的原因。孔子雕塑廠家來告訴你孔子聽了那么多道理,為什么還是過不好一生呢?
孔子是生在了一個禮樂崩壞的年代里,什么是禮樂崩壞,就是以前江湖上都是有規(guī)矩的,如今人開始不講規(guī)矩做事了。拿打架而言,周天子當家的時候,國與國是兄弟關系,國與國開戰(zhàn)不過是一個家庭里決定誰當大哥誰當小弟。打架的話,首先得知會一下周天子,然后還得通知對方和其他國家。
師出無名,不宣而戰(zhàn),搞突然襲擊,那樣大家都會來扁你。開打的時候也彬彬有禮,并不像現(xiàn)在這樣無理粗暴,見面就打。首先得扎好陣勢,派出使節(jié)互敬問候,客客氣氣商量這仗怎么打。“兩國交戰(zhàn),不斬來使”就是這時候的名言。
那時候大家都很文明,都講規(guī)矩,都要臉。結果到了春秋時,開始不講道理了。典型的一戰(zhàn)就是宋楚一戰(zhàn)。楚國要打宋國,要過河,形勢本身對宋有利。有人建議宋襄公先發(fā)制人,宋襄公則說,不行,要等楚軍渡過河。渡過河,宋襄公仍是不打,因為楚國還沒擺好陣列。等擺好陣列開戰(zhàn)之后,寡不敵眾的宋軍一敗涂地。別人都怪宋襄公,罵之愚蠢。自此時起,天下開始不信奉規(guī)則道義,而信奉權力利益。
而孔子一生都在追尋道義,他一直試圖尋求解決禮樂崩壞的辦法,不論是之前的禮儀復古還是后來周游列國推廣的仁政愛民,他殷切希望通過干政來施展自己的道義。他說,“克己復禮”,可在這個“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”的群雄割據時代就是非常不切實際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