鑄銅孔子為什么比老子的地位高?
在中國思想史上,矗立著兩個偉大的思想家,一個是儒家學派的創(chuàng)始人孔子,另外一個是道家學說的創(chuàng)始人老子。鑄銅孔子的儒家學說側重于倫理學,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;而老子的道家哲學則是一種自然哲學,以天道為中心,推崇清靜無為的哲學。從意義上來說,老子確實是孔子的老師。但儒家學說后來卻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(tài),孔子也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,一躍超過老子成為歷代統治者尊崇的圣人,徒弟遠遠超過了師傅。
孔子的學說有一種積極入世的精神,他要求人們在對集體的貢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,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儒家要求人們做一個集體主義者,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,做一個思想道德高尚的人。而老子的道家學說,推崇的是道法自然的思想。道法自然就意味著,自然是什么樣,就讓它們什么樣,不要去橫加干涉,讓一切都是最初的原始的樣子。這種思想運用到政治上就是無為之治的治國原則。
孔子的學說有一種積極入世的精神,他要求人們在對集體的貢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,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儒家要求人們做一個集體主義者,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,做一個思想道德高尚的人。而老子的道家學說,推崇的是道法自然的思想。道法自然就意味著,自然是什么樣,就讓它們什么樣,不要去橫加干涉,讓一切都是最初的原始的樣子。這種思想運用到政治上就是無為之治的治國原則。
孔子與老子的哲學,一熱一冷,一積極進取,一清靜無為,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,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生活。一般來說,當一個朝代安定之后,統治者會選擇運用儒家哲學治理社會,當一個朝代處于建立之初百業(yè)待興之時,統治者會運用道家的思想治理國家。比如漢朝的文景之治與唐初的貞觀之治。
同樣,在人生哲學上,一個人年輕或處于順境之時,會用儒家的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的思想激勵自己,建立一番功業(yè);而在處于逆境之時,人們往往用道家思想來安慰自己,要么急流勇退,要么清凈自守,在五湖煙海之中尋找自己心靈的桃花源。因此,儒家和道家學說并無優(yōu)劣之分,儒道互補構成了中國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的底色。但在政治上,儒家學說很好地滿足了適應了統治者的需求,因此儒家在先秦以后,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,而孔子也從一個教書先生,成為圣人。而道家哲學天然地帶有自然主義和“無政府主義”的特點,除了在某些階段成為國家治理的主流思想,在大部分時間,道家哲學都是儒家的配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