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雕塑為什么露著牙齒
孔子作為千百年來的一位大圣人,在中國幾乎是無人不知。隨著時間的發(fā)展,如今的孔子更是成為了中國文化向國際發(fā)展的一個代表人物,說道歷史上的孔子雕塑,如果您細(xì)心觀察,會發(fā)現(xiàn)孔子的畫像都毫無例外地露著兩顆碩大的門牙,而且牙縫很大,特別引人注目。
其實關(guān)于孔子的面容在史書上也有記載,莊子曾經(jīng)描述孔子的形象用了一句話,叫做“修上而趨下,末僂而后耳”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,孔子的長相上半身比較修長,下半短,而且有些駝背,耳朵長得比較靠后。
而在司馬遷的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中的記載是:孔子生而首上圩頂。其中的“圩頂”又被叫做“反宇”,意思是反過來的屋頂。也就是說,孔子的頭頂中間有凹陷,中間低,四邊高,有點像是魯國的“尼丘山”,所以孔子也被叫做孔丘,字仲尼,而“仲”是第二的意思。就是說,孔子有點像是“尼丘山”的翻版。所以,孔子的樣貌確實是由異于常人,比較特別。
其次,就是孔子的那2顆門牙。這樣的牙齒也被叫做“駢齒”,原本是一種缺陷,是牙齒相互重疊產(chǎn)生的。說簡單一點,就是長得比較整齊一些的齙牙,但就是因為整齊而重疊,所以非常少見。而在一些古籍的記載中,很多古代圣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特點,像周武王,南唐李煜等等,都有著“駢齒”的情況。而且,在古代“駢齒”還是一種有仁德的象征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“圣人相”。
所以,在古代,古人們對于這樣的相貌,并不會排斥,反而會認(rèn)為這是一種仁德的象征,有著非凡的意義,同時也是歷代圣人們夢寐以求的一點。或許,這樣的相貌會有很高的辨識度,更容易讓大家記住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