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夫子廟里孔子雕塑前的“櫺曐門”是什么意思?
南京夫子廟建于景祐元年(1034年),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,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、教育家孔子的廟宇。布局為前孔廟、后學宮和孔子雕塑。學宮是科舉時代本省學子讀書的最高學府,為使士子接受教化,漸知遵循先圣先賢之道,所以學宮總是和孔廟建在一起。
南京夫子廟正南門前,有石質牌坊一座,牌坊匾額題寫《櫺曐門》三字。櫺:欞的繁體字寫法,具體解釋見欞;欞:漢字,讀作líng,意思是舊式房屋的窗格。
曐:讀作xīng,古同“星”。是“星”的金文大篆體,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,也叫鐘鼎文。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,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“金文”。最早的甲骨文隨著殷亡而消逝,金文起而代之,金文的書體,一般稱為大篆。
欞星門,中國傳統(tǒng)古建筑名,是文廟中軸線上的牌樓式木質或石質建筑,古代傳說欞星為天上文星(又名文曲星)。相傳文曲星主文才,后亦指有文才的人。以此命名意味著孔子為天上星宿下凡。象征著孔子可與天上施行教化、廣育英才的天鎮(zhèn)星相比。宋朝將欞星門設置于孔廟門前,以尊天的禮儀規(guī)格尊崇孔子,表達崇文教、尊先圣的恭敬之義。表達對于孔子儒學的崇奉。
欞星門在明清時代多被置于陵寢、壇廟、孔廟、宮苑等重要場所,表尊崇之意,如南京的明孝陵、朝天宮、夫子廟前都有欞星門的建筑。